三伏贴、三九贴的护理
三伏贴、三九贴又叫天灸疗法,是将对皮肤有刺激性的中药敷贴于穴位,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天灸疗法是中医“天人合一”、“自然疗法”与“治未病”思想的结晶,倍受中医重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今年“三九贴”已接近尾声,由于到中医科接受天灸治疗的人越来越多,出现的“皮肤反应”例数也有增加,个别患者起初难以接受,现将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向大家作详细介绍。
1.治疗频度:三伏贴于初伏、中伏、末伏日治疗(每年7月——8月),每隔10天贴敷1次,三九贴于一九、二九、三九日(每年12月22或23日冬至日开始)治疗,每隔9天贴敷1次。一般天灸治疗敷贴穴位总数应控制在6个左右,对某些特殊复杂多病的患者最多不超过10个,不是越多越好。
2.治疗时间:成人每次贴敷4-6小时,小儿一般贴敷2-4小时,即可自行揭去,如果以皮肤出现热、辣、痒感觉并达到能耐受程度再揭去则临床效果最佳。天灸治疗后局部皮肤有发热、辣痒或轻微刺痛感和皮肤出现红晕,属正常反应,如果遇有皮薄肤嫩,耐受能力差,或是皮肤坚实,耐受能力强的患者,敷贴时间控制应以皮肤出现以上感觉并能耐受程度为观察指标,灵活掌握,避免灼伤皮肤或是达不到治疗效果。
3.饮食护理:天灸治疗期间禁食海鲜、虾蟹、牛肉、鹅、鸡等发物以及煎炸、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含冷藏水果、雪糕、冷饮)。
4.全身过敏者的护理:贴药后如果出现局部奇痒、丘疹及口干舌燥或烦躁不安等全身过敏反应症状时,立即将膏药取下,或给予常规抗过敏治疗(此种情况极少见)。
5.局部皮肤的护理:贴敷后要避免挤压膏药并密切观察皮肤情况,贴药的部位10小时内不宜着冷水;不宜暴晒;不宜用肥皂等刺激性物擦洗(贴敷后约30分钟局部皮肤略有发痒、发热、发红或起水泡等,属正常反应,无需特殊处理,患者勿用手搔抓,对贴药后皮肤奇痒难耐者或有皮肤烧灼感、疼痛难忍,应立即将膏药取下,可以外搽皮炎平、肤轻松等软膏予以抗过敏外治;如局部皮肤呈暗紫色可以涂烫伤膏(我院有湿润烧伤膏)以减缓刺激,必要时医院就诊。
6.皮肤水泡的护理:水泡较小者(直径<1cm无需特殊处理,注意保护创面,避免抓破,也可外搽万花油加消毒纱布覆盖,多数经3-5天后可以自行吸收。水泡较大者(直径>1cm可用高效碘消毒皮肤后,用无菌针在水泡的下极点刺2-3个针孔,引流出全部渗液,并覆盖消毒纱布保护,防止感染。(其实古代对于顽固性疾病有“发泡”的特殊治疗方法,所以出现水泡不要害怕,相反倒有更强的效果。)
7.皮肤色素沉着的护理:皮肤色素沉着,一般无需处理,待其自行消失(约经1-6个月消散),不会永久留下瘢痕,色素沉着仅对美学方面有影响,而对健康无影响。
8.不适合人群:有下列5种:1.急性病的发作期:如急性肺炎、咽喉、哮喘的发作期;2.发热病人:不论什么原因导致体温>38度者;3.严重的慢性病:如严重心肺功能不足、肺结核、癌症等;4.特殊过敏体质患者:如既往贴任何外用药均皮肤过敏者或是曾在天灸敷贴后短时间内(<30分钟)即出现全身不适反应者;5.特殊群体:如小于1岁的幼儿、孕妇、体质羸弱患者、严重焦虑症者等。
(戴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