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衡阳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中心的报道之二
在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中心采访,该中心主任桂若虎等专家口头上讲得最多的词语,就是介入。介入能解决什么问题?在临床上有何特点?患者受益程度如何?8月6日,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的两位专家做了详细解读。
介入微创治疗代替传统的手术刀
伍友兴告诉记者,介入治疗是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它既不同于内科的吃药打针,也不同于外科的开刀手术,而是在医学影像学设备的导引定位下,利用特殊的穿刺针、导管、导丝、支架和栓塞剂等器械代替传统的手术刀,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介入治疗具有定位准确、不开刀、损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的特点,已成为现代医院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病人的欢迎。
“病情一天天好转,现在感觉好多了!”住在6床的患者对记者说。据了解,这位患者经胃癌术后,肝、胰头、腹膜后转移,黄疸进行性升高,M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显示为胆总管下端完全梗阻。医务人员仅用40分钟顺利完成了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术后患者每天引出胆汁800—1000ML,恢复较好。
一位81岁的高龄患者,因腹痛原因不明在本市某三甲医院就诊,经治疗后,疗效欠佳,诊断不明。随后,经亲戚介绍转入市中心医院,经CT血管造影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伍友兴考虑到患者身体状况较差,腹肌尚软,给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手术,予以球囊扩张、置管溶栓等处理后,恢复良好。
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套扎术普遍应用于临床
据统计,我国慢性肝炎患者有近3000多万。其中,肝硬化所致的死亡率为11.79%,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24%—30%。
伍友兴说,门静脉高压症的后期会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顽固性腹水、肝胃综合征和终末期肝硬化引起的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患者出血一次,很容易诱发再次出血,这样会造成死亡率的增加。
60岁的周和平,患晚期肝硬化合并食管门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病程3年,每2个月就需住院。每次都出现大出血,出血量达1000—2000ML。
怎么治疗?伍友兴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晚期常见的并发症,病情凶险,出血量大,死亡率高,其治疗目标是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首次出血、控制活动性出血和预防再出血,以降低死亡率。采取食管静脉曲张脾动脉栓塞加套扎止血术治疗临床疗效不错,不良反应率低,耐受性好,在市中心医院也得到普遍推广使用,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胰腺炎容易被误为胃病,及时就医很关键
胰腺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位于人体左上腹部,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外分泌功能主要是分泌胰液,含各种消化酶,主要帮助人体消化如蛋白、脂肪等。急性胰腺炎发作时痛得很厉害,左上腹部剧烈疼痛,而且除了疼痛,还有恶心、呕吐,并且吐了以后状况得不到缓解,而且还伴有发低烧的情况。最严重可能引起休克,血压低,多器官功能衰竭。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属于急性胰腺炎的特殊类型,是一种病情险恶、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的急腹症,占整个急性胰腺炎的10%~20%。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致死率在20%-30%左右,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新杀手。多数患者除了自身胆道疾病引起外,还有人们饮食结构与习惯发生的改变,例如经常吃夜宵,暴饮,暴食,高脂肪摄入,酗酒等都是导致急性胰腺炎高发的原因。
伍友兴告诉记者,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一般为:1、基础治疗;2、特殊药物治疗,如生物质子泵抑制剂;3、ERCP取石,胆管引流;4、血液净化;24小时连续净化;5、局部引流;6、腹腔血管灌注治疗。
鉴于急性胰腺炎的频频出现,伍友兴向记者强调,首先急性胰腺炎往往起病于中上腹部胀痛,很容易被误认为胃病,及时就医弄清病因很关键;其次,重症急性胰腺炎有72小时黄金救治时间,强调早期进入ICU,即从肚子痛到进入ICU最好在72小时以内,这样予以控制性液体复苏、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控制全身过度炎症反应、脏器功能支持等“强化治疗”,对治疗效果、预后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来源:《衡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