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欢迎访问衡阳市中心医院官方网站 图书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生物制剂引领风湿治疗风潮

发布时间:2013年8月2日 预览:5537

                   生物制剂引领风湿治疗风潮 
                                           ——访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刘爱梅  
 
  “尽管绝大多数风湿性疾病和糖尿病至今尚无根治的办法,但采用生物制剂和介入治疗等先进技术,这些疾病完全可以得到控制。”7月27日,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刘爱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靶向治疗模式逐渐成为临床医学的“新宠”,特别在肿瘤和自身免疫病的治疗领域,新的靶向生物制剂已被证实在治疗某些风湿性疾病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与传统药物相比,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和良好疗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代表着风湿性疾病治疗的未来趋势。  

    一位26岁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近期背部疼痛加剧,睡觉不能翻身,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刘爱梅为患者采用生物制剂疗法,一周为患者注射两次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药,两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

  刘爱梅介绍,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侵犯中轴骨骼,以骶髂关节炎为标志,好发于年轻男性,并有高度的遗传性。慢性腰背痛是最具特征性的早期症状。年轻患者如果出现下背部疼痛及不对称性下肢关节疼痛,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该院内分泌科已广泛采用生物治疗风湿性疾病,许多坐着轮椅、痛苦万分的年轻人在打了几次针后,就可以轻松地走路来复诊了。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展可造成关节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因此需要及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药物和方法是层出不穷,临床疗效也有了改进,而最新的生物制剂可以阻断类风湿关节炎。

  “打了几针后,疼痛就缓解了,真的很神奇!”一位70多岁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告诉记者,接受生物制剂治疗后,效果显著。刘爱梅称,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多的生物制剂是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药。TNF-α抑制剂是被设计用来阻断炎症级联反应近端的炎症因子,从而下调下游大量其他炎症调节因子的活动,其主要特点是起效快、抑制骨破坏作用明显、患者总体耐用好。

  相关链接:

  刘爱梅: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首选介入治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极速上升,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成为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而且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7月27日,市中心医院内分泌主任刘爱梅称,“糖尿病下肢血管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下肢供血,缓解或减轻缺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治疗费用。去年以来,该院内分泌科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技术,使临床疗效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首选治疗手段。”

  据了解,血管腔内介入技术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简称PTA)和支架置入术(简称STENT),就是通过经皮肤的穿刺进入血管腔内,导丝通过狭窄或闭塞的动脉病变处,再通过球囊成形、支架置入使动脉重新开通,恢复血流。该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疗效较为肯定的新型术式,因其见效快、风险少、微创等特点而受到医务人员及患者的欢迎。

  刘爱梅介绍,介入治疗的优点很多:

  1、治疗成功率高,统计表明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为85%-90%;

  2、介入治疗风险小,并发症少;

  3、治疗后的保肢率高。据统计采用介入治疗的患者,截肢率仅为4%,且截肢平面显著降低;

  4、操作可重复进行,如出现血管再狭窄、闭塞,介入治疗可轻松重复进行,同样安全有效; 

  5、治疗效果明显,通过介入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迅速得到缓解,并可促进缺血性溃疡的愈合;

  6、是治疗糖尿病足最有效的方法,对于糖尿病足经常出现的膝下血管闭塞,血管搭桥手术通畅率低,药物治疗无法逆转血管闭塞导致的缺血性病变;仅有介入治疗能通过血管腔内打通的方法,直接重建小腿的血流,增加足部的血流灌注,以达到缓解下肢缺血的目的;

  7、介入治疗只需要局部麻醉,副作用小,没有全身麻醉的各种并发症,治疗后恢复快,更适合年老体弱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