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肾病患者乐享“新生活”
——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开展新项目纪实
肾脏就像人体内的垃圾处理站,每天承担着清除人体内大量垃圾和废物的繁重任务,肾脏一旦发生故障,患者身体要承受极大痛苦,生命延续还有可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6月26日,记者采访了市中心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主任雷天涛,他说:“市中心医院在湘南地区率先开展的夜间血液透析技术,是肾病患者较好的治疗方式,而部分患者由于自身血管硬化或内瘘管闭塞等原因使动静脉内瘘无法进行,但又需要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时,可采用人造血管移植。”
据了解,市中心医院肾内科是医院重点学科,是湘南最早开展血液净化的科室之一,目前拥有衡阳市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血液净化中心,有数百名长期血透病人。科主任雷天涛教授是湖南省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肾内科、血液净化工作24年,擅长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研究和应用,对肾内科各种疑难、危重病人的诊治有丰富经验。
夜间血液透析:可改善晚期肾病患者预后
要做到工作与治疗两不误,这对于“靠机器维持生命的特殊群体”——尿毒症患者而言,曾经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因为每周定期来到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是尿毒症患者维系生命的必须过程。无奈之下,许多尿毒症患者只能选择离开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
如今,在市中心医院接受血透治疗的尿毒症患者不用再面对这两难的选择。于今年3月开设的“夜间透析”,让尿毒症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一位45岁的患者是首批“夜间透析”的受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以前必须每周2次到医院做血透,而单次血透的时间至少在4个小时,经常耽误工作。现在市中心医院增设的‘夜间透析’让我顿感绝处逢生。晚上开展血透,次日早晨下了血透机后,就可以去上班了,人也变得精神了!
雷天涛称,与这位患者同样感受“新生活”的共有20多个尿毒症患者。‘夜间透析’使可支配时间变多了,而且单次透析时间的延长也提高了血透质量,透析后肌酐指标也最大限度地接近正常值。
“夜间血液透析可改善晚期肾病患者预后” 雷天涛介绍说,对于晚期肾病患者,夜间血液透析可降低其血压,增加中分子的清除,逆转其左心室肥厚,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开设“夜间透析”以来,医护人员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血透,缓解了血透室“一日三班”患者拥挤的压力,满足了更多尿毒症患者的需求。
人造血管移植:为患者赢得生存时间
尿毒症患者在终末期需要通过长期的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前,患者首先建立血管通路,但尿毒症患者长期静脉输液,前臂静脉往往已经闭塞或非常细小,导致透析流量不足,不少尿毒症患者失去血透的机会而过早死亡。
雷天涛称,有效的动静脉通路是血透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而部分患者由于自身血管条件差、静脉纤细、动脉硬化闭塞或多次直接动脉内瘘术失败,自身血管无法再利用等原因,不能成功地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而人体适合行动静脉内瘘的部位有限,一旦发生堵塞,时刻威胁患者生命。今年4月,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在湘南地区率先开展人工血管移植术,为更多尿毒症患者赢得生存的时间,获得肾移植机会。
一位52岁的患者,7年来长期进行持续性血透。由于患者自体血管条件差,全身已无适用于造瘘的血管,且自身血管无法提供有效的血透通路,静脉血管狭窄,无法再次行长期血透导管。今年5月份,患者来到市中心医院肾病科、中心血液净化中心就诊,针对这一情况,雷天涛决定为患者实施人造血管移植术,在患者上肢将一根人工血管植入,连接肱动脉与贵腰静脉,为患者血管通路提供有力的保障。
雷天涛介绍,人造血管移植的术式是采用袢式(U形)搭桥,在前臂或上臂肱动脉与其附近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之间搭桥。在臂丛麻醉或局部麻醉下,切口选择在肘窝上2cm或肘窝处,横跨肱动脉和与之搭桥的静脉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分别暴露并游离一段肱动脉和静脉,阻断血流纵向切开动脉血管,动脉端采用人造血管与肱动脉作端侧吻合,以隧道器作一长30—40cm皮下U形隧道,将人造血管引向已游离好的静脉并与其作端侧或端端吻合,吻合口直径为0.6—1.2cm,开放血流逐层缝合切口。
(来源:《衡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