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的名义,为灾区加油
市中心医院援建理县医疗队顺利“返航”
■邹建军
本报讯 载着衡阳人的嘱托,怀着仁心济世的使命感,克服高原缺氧、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温差大、风尘大等重重困难,衡阳市中心医院两名援建四川理县地震灾区的医疗队员顺利完成任务近日“返航”,灾区百姓高高举起一幅“无私援助,大爱无疆”的锦旗为他们辞行。
易医生同经他治疗过的灾区大妈在一起
平生中,经历许多“第一次”
易志强是衡阳市中心医院一位深受病人“喜欢”的全科医师,也是医院年初第一个报名参加这次湖南省第九批援川医疗队。到达四川后,他被分到距离理县县城五十多公里的米亚罗卫生院。米亚罗海拔3千多米,是藏族同胞聚居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清苦。刚到的前几天,易志强出现高原反应和水土不服症状,连续几天不能正常进食。但在到达卫生院的第二天,他就不顾疲劳和身体不适,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冒着余震、塌方、泥石流等次灾害危险,走村串户开展巡诊工作。
在米亚罗的日日夜夜里,易志强经历平生许多“第一次”:第一次走进藏民家里,第一次为乡村医生上课,第一次接触淳朴的藏族老百姓并学习藏语,第一次独步四个小时的雪地为农民看病,第一次为贫苦儿童传播健康知识,第一次作为嘉宾参加“六一”儿童节,第一次接受藏族同胞献上的哈达和青稞酒……
“这些经历和磨练,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将会教育并启发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珍重人性、珍视生命”,易志强深有感触。
笑靥中,收获永驻心中的感动
作为一名耳鼻喉科医生,唐先龙在理县人民医院非常“抢手”,他的身边常常围着一大堆病人向他问长问短。在他经过12个小时的车程抵达理县后的第二天早上6点,他接诊了一位鼻腔大出血的藏族老大爷。病人来时,一脸的无助和焦虑,唐医生一边轻声同大爷拉家常,一边小心地替他抽出鼻孔中的填充物并施行新的止血治疗方法,一个小时后,大爷出血得以控制,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医院。一名患有耳廓囊肿久治不愈的病人,听说县里来了大医院的专业医生,赶了40多里山路找到唐医生。唐医生通过穿刺、注射激素、石膏加压等治疗方式后,病人囊肿消失。当这位壮年藏民看到镜中自己先前隆起的耳廓恢复了原貌,竟然孩子般跳了起来。
而固溪村,坐落在“白云深处”,那里居住着7户人家,大人孩子常年没有走出过大山,缺医少药。医疗队员手脚并用艰难攀爬崎岖的山路,为年迈的阿妈固定了骨折的双腿,给孕妇检查身体,陪孩子们做游戏,替村民们扫去了脸上的愁容,让笑声在村落里回荡。临走前,村民们拉着医疗队员的手久久不放依依惜别。
“每天都会有一些让人感动的故事发生,每天都会有一张张‘多云转晴’的笑脸在眼前荡漾,每天都会有一串串‘麻烦你啦’、‘太谢谢了’等话语在耳边萦绕”,唐先龙在自己的总结里这样写道。
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一个大雨瓢泼的深夜,一名76岁的因为骨折不能行走的大爷突发疾病,向卫生院求救。易志强冒着危险,驱车两个多小时到达大爷位居海拔3800米山顶的家中,对大爷的疾病进行细致、妥善的处理,并守在大爷床头直到病人转危为安,翌日上午返回到卫生院驻地时,自己却因为受到寒风冷雨而生病了。
在理县,唐先龙每天要管理40多个住院病人,还要看10多个门诊病人。他根据当地医院的实际情况,完成了门诊诊室的布局设计,制订了工作流程,因地制宜制作了一些专科小器械,开展了耳前瘘管摘除、鼻骨骨折复位等新手术,受到了灾区百姓的一致好评,为湖南医疗队赢得了荣誉。
“说不苦,那是假的,常常要工作到深夜,没有休息日,常常累得直不起腰”,唐先龙说。
易志强说:“说不想家,也是假的,有好几次做梦,梦见自己在家里,在自己医院里。”
“我始终记得出发前各级领导的嘱咐:‘援川队员代表着衡阳卫生的形象,代表着衡阳人的形象,’在灾区,这一点付出算不了什么。”这是他们在理县向临时党支部递交的《入党申请书》里,写下的相同的一句话。
摘自《衡阳晚报》7月14日